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

图片
欢迎访问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今天是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 - 学院概况 - 发展规划 - 正文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

来源:   作者:  审核人:  发表日期:2018-06-27  阅读次数:

 

引 言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襄阳汽院”)是一所因车而建、与车同进的高等职业院校。“十一五”末,襄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力打造汽车龙头产业,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襄阳汽院应时而生。“十二五”期间,学院在襄阳市委、市政府和省、市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正确领导下,举汽车旗、走特色路,建基立业,快速成长。经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评价,学院入选2015-2016年度中国专科院校排行榜第415位。

随着我国到2020年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院迎来抄道跨越、后发赶超的重大机遇。根据国家和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和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系列重大部署,结合学院实际,编制完成《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是院(系、部)、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

第一部分 基础与形势

一、爬坡过坎的新基础

“十二五”是学院的初创期,经过爬坡过坎、克难攻坚、艰苦创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政治保障更加有力。学院党委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开展党的教育活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稳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健全完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院重点工作、校风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了学院校训、校徽、网站、校风等文化标识。这些为学院新一轮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思想基础。

(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1年新校区动工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一期工程建设占地531亩,完成投资5亿元左右,完成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主要项目包括:2组教学楼、校门、办公大楼、实训中心、驾校、2号食堂、2组学生公寓、前后两个广场、运动场、驾驶训练中心等;校园绿化率达30.5%。教学设备总值达1867.74万元,建成19个实训室,搭建 7个创意工作室。加大信息化平台、数据中心、多媒体教室建设力度,信息化条件显著提升。目前新校区能够满足5000在校生就读住宿,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

(三)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从2011年高职首次招生报到571多人,到2015年高职招生报到1431人,报到率88.26%,招生瓶颈不断突破,招生量年年攀升,连年超额完成计划;生源基地从本省迅速拓展到10多个省市,加速迈向万人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招生和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得到省教育厅充分肯定。

(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从起初的5个招生专业发展到目前15个专业涉及40个专业方向。汽车应用与维修、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汽车营销与服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汽车类专业群发展体系初见端倪。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就业创业教育,建设12门院级精品课程,投资20万元搭建课程建设平台。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推广德国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方法。强化信息化教学。坚持以赛促教促学,校内每年举行一次技能大赛;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频现“襄阳汽院身影”,参加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三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赛取得全市高校第一、全省高校第三的好成绩。

(五)师资建设不断加强。“十二五”末,学院教师总人数达307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12人。共引进教师46人,其中研究生10人。50余名教师分别参加国培、省培、合作企业培训,校内开展以老带新的“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双师”比例显著提高。教科研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科研氛围不断增强,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申报获批省级课题9个,获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市级课题立项5项,省级科研课题结题6项,出版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8部,编写校本教材(课程标准)和任务工单21门(本),获国家专利23项。

(六)合作办学强势突起。开展校校合作,牵头成立襄阳第二职教联盟;与利川市等省内20多所中职学校合作,支持中职校专业建设,建立生源储备基地,扩大办学辐射力。开展校企合作,与清华IT、东方领航、腾日模具等5家机构深度合作,共建特色专业;与东风日产等50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就业基地或开展订单培养,成为东风日产全国20家校企合作院校之一;校企共建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企业向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捐赠实践教学设备总值达460万元。开展政校合作,成为襄阳市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基地、高新人才培养基地,退役士兵培训基地、阳光培训定点单位、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七)内部治理迈向规范。设立5个系部、2个中心和电大教学部、直属工业学校等教学机构,部分部门实行目标绩效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推进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建设,二级管理的教师、教学、育人等管理标准体系逐渐建立。统一财务管理,实行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责权统一、厉行节约的财务运行机制。加强招投标管理,建立财务开支全程审计监督机制,从制度上杜绝腐败发生。开展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校园安全稳定。推进信息化管理,强化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从2014年起每年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八)多元办学形成支撑。有效整合学院资源,形成以高职办学为主体,中职、电大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多元办学格局。电大成人教育学历招生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连续被省电大评为“招生优秀集体”,成为襄阳地区最大的继续教育中心。直属工业学校建成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招生连续5年位居全市中职学校首位。继续教育培训开辟了八大项目,截止2015年,累计培训人员10000多人次,实现社会人员培训政府购买到款额709.9万元,培训服务到款额485.5万元。

二、大有作为的新机遇

“十三五”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产业转型升级驱动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机遇。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相继实施,正在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体系。升级版的中国经济需要升级版的技术技能人才,升级版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升级版的职业教育。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人才培养能力,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着力整合办学资源,关停并转弱势专业,换档提速优势专业,升级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师资交流、资源共享等各个方面主动作为,抢占产教融合的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

(二)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为高职创新发展提供机遇。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相继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系列重要文件,从现代职业教育整体战略,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质量、创新发展、内部控制等都给出了明确指导,提出来更高要求。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专门为高职教育量身定制的中国方案,改革方向、标准和目标明确。作为后起高职院校,遵循顶层设计,大方向上不再“摸着石头过河”,能够有效规避同质化办学,在创新竞进中实现科学发展,进而可以实现后来居上。

(三)襄阳经济强势崛起为职教产教融合发展提供机遇。

襄阳“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发展战略,“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布局及“一都九基地”,建设“万亿工业强市”,为产教协同发展提供了沃土。“十三五”末,全市汽车整车产能将达到150万辆,发动机产能突破200万台,汽车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1000亿元。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汽车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地方主导产业高度契合,根植于汽车工业强市襄阳,坐拥汽车产业大省湖北,发展舞台宽实,机遇无限、前途无限。

(四)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加大为职教发展提供机遇。

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的落地、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的形成,地方有效落实财政部《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办学经费保障更加有力。各高职院校积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参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扩大了经费保障来源。面对越来越公平的财政拨款政策,高职院校只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断提升贡献度,就能享受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红利。

三、抄道跨越的新挑战

“十三五”职业院校竞争空前激烈,办学难度与日俱增,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学院要稳住阵脚,进而实现抄道跨越,面临诸多挑战。

(一)高职院校竞争日益激烈对学院生存带来的挑战。

职业院校因生源危机而进入空前激烈的“品牌竞争时代”。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属于非示范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竞争性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面对示范性院校“单独招生”、“招生指标优越”等巨大冲击,以及“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千船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学院面临多重困境甚至淘汰出局的危险。“教学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兴衰”。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抓质量、创特色、树品牌,化危为机,是对学院生存力的重大考验。

(二)政府扶优扶强扶特对学院办学水平带来的挑战。

财政支持体现“扶优扶强扶特”的绩效导向,办学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强,服务地方产业和行业好,政府支持力度就越大。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起步较晚,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还不很协调,离“优强特”还有相当差距;加之新校区建设投入巨大,办学经费极度紧张,教学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服务决定地位”。如何在服务区域格局中谋求应有地位,多方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迅速做优做强做特,是学院面临的重大难题。

(三)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对学院特色办学带来的挑战。

中国汽车制造业正面临“三面夹击、双向挤压”严峻局面。“十三五”汽车产业主攻绿色制造,向新能源、智能互联等方向发展。汽车类专业是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赖以生存的“本钱”,还存在专业体系不够完备,专业竞争力相对比较优势不突出、更无绝对优势可言等问题。“科研决定水平”。如何重塑专业群,提升应用科研能力,以科研支撑专业内涵建设,加快专业升级步伐,适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汽车人才培养高地,是对学院发展力的重大考验。

(四)社会追求优质教育对学院优质办学带来的挑战。

高职院校所面对的教育群体基本来自广大百姓家庭,人民群众对子女就读高职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行业、企业更加关注人才能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否“人岗匹配”。学院办学理念不够先进,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提高学生和家长满意度师资和条件支撑度、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职教育,是学院面临的永恒课题。

(五)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对学院治理能力带来的挑战。

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现代治理体系,是办学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的改革要求,是落实自主办学、提升治理能力的客观需求,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学院现代治理滞后,办学不很规范,工作效率低下,办学活力不足。“制度决定成败”。如何落实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多方参与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激发办学活力,成为学院的当务之急。

综合判断,“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处在办学转型升级期、职教体系构建期、行业竞争阵痛期、国际合作提速期、特色发展深化期、产教融合换挡期等多期叠加阶段;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仍处在爬坡过坎、克难攻坚、艰苦创业的重要阶段,同时更处在强基兴业、抄道跨越、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压力前所未有,风险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第二部分 目标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搭建阶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平台,为社会的创新进步奉献才智”的办学宗旨,抢抓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机遇,紧扣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从严治党为保证,强化“培育大国工匠、鼎力制造强国”的使命担当,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襄阳“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高举特色旗帜,打造创新亮点,擦亮汽车品牌,全面凝练学院“精耕汽车、深融产教、滋润职业、鼎力社会”办学特色,跨步迈进“省级优质、国家一流”高职梯队。

(一)内涵式发展。强化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建设一流专业,培育卓越师资,培养“工匠式”学生,催生特色品牌,力促核心竞争力提档升级;坚持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竞进提质,走出一条“以质图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创新,以建设特色优质高职院校的生动实践,回答好“两个关键问题”,实现好“四个服务”,成就“卓越汽院”。

(二)特色化发展。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特色发展理念,“精耕汽车”,厚植办学根底,将专业人才培养与汽车产业价值链全覆盖,突出行业背景,凸显区域特色;“深融产教”,以自主进程课程建设为路径,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先导,凸显教学本色;“滋润职业”,构建汽车特质文化,砥砺和涵养健康向上的文化风骨和人文精神;“鼎力社会”,以特色发展引领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以自觉担当彰显特色优势,建设“特色汽院”。

(三)法治化发展。以学院章程为基础,加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使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学校治理新常态;以法治化引领办学规范化,实施管理水平提升行动,向规范化办学要发展力、要活力;坚持从严治党,以党风引领校风,以优良校风培育师德师风和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建设“法治汽院”。

(四)信息化发展。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方位、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学院赶超战略的重要抓手,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学现代化,大力开展“互联网+”办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办学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在与时俱进中打造信息化办学优势,建设“智慧汽院”。

(五)集约化发展。深化学院“一体两翼”办学战略,适应高中后生源剧减与多样化办学新常态,不断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链条,积极搭建职教“立交桥”,推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横向联通,把直属工业学校、对口援建中职校等打造成学院重要的高职生源基地,把襄阳开放大学(电大)打造成区域继续教育航母、襄阳终身教育高地。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继续教育多样化、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高职院校办学体系,建设“实力汽院”。

(六)人本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共创、共治、共进、共享”的价值共识,高度重视师生健康与快乐,全面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一切为学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奠基,塑造学生“快乐、自信、技精、高格”的特质;关注教职工职业发展,倡导快乐工作,塑造教师“心悦、体健、学高、身范”的品格,建设“快乐汽院”。

三、总体目标

以四大改革为重要引领,以创新发展九大工程为重点任务,以承担的省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41大任务(项目)为创新载体,以亮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为倒逼机制,推动学院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努力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省级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成为汉江流域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支撑。

主要是:

——办学定位准确。瞄准“省级优质、国家一流”的高点站位,立足汽车产业、对接襄阳经济、支撑汉江流域、辐射中部地区、面向国内国际,主要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工匠”。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十三五”末,高职在校生规模突破7500人,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0000人。

——专业特色鲜明。基于区域产业布局和专业建设条件,构建以汽车类专业为核心、以大交通类专业为支撑、以工业类专业为辐射、以人文财经类专业为协调的“四个同心圆”专业发展格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自身个性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国家骨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显著影响力、知名度和认可度。

——培养质量过硬。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对准“中国制造2025”培养工匠素质,对准“互联网+”复合育人,对准“一带一路”拓展国际视野,对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自主进程课程建设、教学管一体化、产教融合模式等富有创新特色。利益攸关方对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高,招生吸引力、生源质量、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各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办学水平领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经省教育厅复核,结论为“有效”;创新发展行动取得预期成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服务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等水平处于省内高职院校第一方阵;治理水平跨入全国高职院校管理500强;社会排名力争进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发布的《中国专科院校排行榜》350强。

——办学条件优越。加快实施学院“二期工程”建设,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学生宿舍、实训场地、活动场所、文体设施、生态绿化等达到或优于高校办学条件标准,汽车文化校园彰显魅力;“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省颁部颁以上标准;实践教学平台、产教融合平台、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力支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

——服务成效显著。主动参与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为行业、企业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提供一定智力支撑;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一系列服务品牌;构建继续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推进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向品牌化发展,各类培训人数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1.2倍以上。

——契合地方需要。专业设置与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布局的匹配度高,有力服务襄阳建设万亿工业强市;本地生源比例、本地就业率高,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专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高地;汽车相关专业招生比例达到60%以上,契合襄阳建设中国汽车新城、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与其他高职院校错位发展、差异办学、优势互补,以集团化办学带动中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契合襄阳建设职教强市战略。

——行业优势突出。牵头组建的职教集团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明显,学院核心主导作用突出;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放型实训中心建设等成果丰硕,社会共享度高;国际合作实质性推进,引入并吸收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本土化的先进教学标准;在行业标准与规则的制定方面,具有一定参与权、话语权;学院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技术技能积累重要资源集聚地,与汽车职教界、汽车产业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 四大改革

突出以“自主进程课程建设”为主攻目标的教学改革,打造教学改革特色;突出以“教学管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管理改革,构建特色化育人模式;推进学院办学体制改革和内部治理改革,构建具有高职特点、自身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

一、推进自主进程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

(一)预期目标。

以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工作化、项目化为引领,深层次推进课程建设系统性改革,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自主进程课程教学模式,力争形成高职界教学改革的独特方案。适合自主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自主进程课程全覆盖,其他课程有序推进自主式学习;开发自主进程课程60门,出版自主进程课程教材20部;开展自主进程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申报国家级课题项目,力争取得一定理论研究成果。

(二)主要举措。

1.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制度。适应高职教育对象网民化等群体特征,满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自主学习制度,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的前提下,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掌控学习进程、自行检测学习效果、自行选择考核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建立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主课程学习;建立自主进程课程学习准入制度,严格学员入选条件,提高课程学习质量。

2.构建自主进程课程体系及资源库。瞄准人才培养定位,建立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模块化课程、案例课程等,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便利自主学习、能力梯级提升、体现产教融合、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互联网+”课程,开发SPOC、微课、视频共享等网络在线课程,构建课程内容“超市”,丰富自主进程学习的课程资源。

3.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构筑线上线下教学平台,打造泛在、移动、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推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产学融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中自主学习,增长才干。

4.建立自主课程评价与保障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制定自主进程课程第三方评价体系,为自主进程教学提供正确导向;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广泛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为自主进程课程改革提供保障;开展自主进程课程教科研团队攻关,科学有序推进,确保模式应用实效并广泛推广,力争获得教学成果奖。

二、推行教学管一体化模式的育人改革

(一)预期目标。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构建“教学管一体化”育人模式。建立学院总体布暑、院(系、部)管理为主、全体教师参与的育人工作机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及学生自育与互育相结合的育人局面,实现“快乐、自信、技精、高格”的学生素质养成目标;将“教学管一体化”打造成学院特色品牌,逐步扩大影响力,申报省级教学成果。

(二)主要举措。

1.创新育人工作体制。以专业为基本单元,专业研究室主任作为“教学管一体化”实施的具体责任人,在院(系、部)的领导下负责本专业的招生、教学、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和毕业跟踪服务等工作,负责各班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管理和考核,按工作量和考核结果进行二次分配。学工处、教务处、招就处对专业建设分别实行教学、学生管理、就业质量量化考核,并由教研室主任具体分配给相关教师;相关处室、各院(系、部)负责协调和指导。

2.改革育人工作机制。完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机制,破解教书与育人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天职”。建立院(系、部)学生管理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健全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建立导师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教师教育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将教师育人工作成效与绩效考核挂钩,充分发挥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促进知识技能传授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3.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拓展“教学管一体化”育人空间,强化学院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提升文化育人水平,注重活动育人,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各层级协同育人机制,规范干部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联合值班制度。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发挥新媒体育人功能。形成“人人是主体、处处是阵地”的育人局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4.改革德育评价方式。广泛搭建学生德育多维评价信息化平台,积极构建学生绿色多元评价标准,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及校企多方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德育积分银行”,将学生的日常操行纳入积分范围,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实时评价和及时跟踪反馈。

三、推进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改革

(一)预期目标。

章程得到有效实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学校治理常态;“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高效运行;服务管理工作高效,院(系、部)办学积极性充分调动;“大数据”管理局面形成,管理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二)主要举措。

1.构建符合校情的现代大学治理构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学院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两个议事规则;建立学院党政主要领导、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经常沟通情况,及时交流工作的机制,提高决策力、执行力和战斗力。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健全以学院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组织体系,依章赋予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发挥学术组织参与决策、咨询作用。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等文件、规章,推动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等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严格执行学院教代会通过的《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完善监督与制约机制。依法建立学院信息公开机制。

2.优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中层组织结构。以建设精干高效服务型机关为要求,推进部门职能向战略、政策、标准的制定转变,加强对院(系、部)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与评价,逐步减少对院(系、部)一些具体事务的管理。将工作性质相同相近的部门合理整合,减少职能交叉,提高工作效率。适时优化院系结构,引导专业群发展。

3.推进以放权为核心的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厘清校院(系、部)责权利关系,建立校院(系、部)两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院(系、部)办学自主权,强化院(系、部)办学主体地位。完善和落实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坚持“扶优扶特”的院系资源配置导向,健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院系大胆改革创新,办出特色,营造竞相发展局面。

4.构建便于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体系与流程。以章程为基础,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好用管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制度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法制统一原则,通过“存、废、并、改、立”,全面梳理审查学院制度标准,形成层次合理、简洁明确、协调一致、与时俱进的制度体系。完善学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规程,推进内部管理资源、管理规则和管理流程的最佳组合,使管理制度程序化、信息化,从而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管理考评信息化,达到内部治理现代化。

5.推进以岗位治理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改革。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责,统筹岗位设置,优化岗位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岗位职位说明书,实行岗位职责清单,深度推进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健全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鼓励发展的进阶机制、平稳过渡的缓冲机制、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业绩导向的竞争机制,树立“有为有位、以为立位”的价值导向;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制定不同岗位、专业、类别的个性考评指标,建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实施分类考核,考核重心下移,学校原则要求与院(系、部)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民主,公平公正;建立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分配机制,发挥薪酬杠杆作用,在以岗定责的基础上,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构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干与不干有区别、干好干坏不一样”。

四、推进开放合作共享的办学体制改革

(一)预期目标。

组建学院理事会,建立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机制;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探索多种办学体制的实现形式,建立2个以上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组建新能源汽车职教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二)主要举措。

1.组建学院理事会。以襄阳市人民政府为主导,建立由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重点合作企业、杰出校友及学院代表等组成的襄阳汽院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广纳各界精英的智慧,丰富办学理念,加强学院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校企双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产教协作机制。

2.探索办学体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由企业提供设施、技术、资金,学院提供师资、场地等形式,开展股份合作制办学,共享办学利益;广泛吸引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学院改革,推进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或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特色学院。以此为依托,成立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

3.探索集团化办学发展机制。围绕国家和省、市骨干产业发展要求,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院校、教育机构合作,组建以产权为纽带、利益共享、实质化运作的职教集团,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有机融合。以襄阳第二职教联盟为依托,筹建新能源汽车职教集团,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4.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岗位人才需求,与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学院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实习就业、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以及产品开发、技术咨询、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第四部分 创新发展九大工程

一、专业建设提升工程

(一)预期目标。

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形成动态调整机制,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立“四个同心圆,逐级延伸拓展”的专业布局体系,专业数量达到25个左右;构建 “6+1”模式的专业群,即打造较为完善的汽车类专业群体系,构建制造装备、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人文财经、土木建筑等专业群,辅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导的专创融合课程群;国家骨干专业建设力争取得突破,专业排名进入“双一流”梯队(全国前100名),建设省级品牌专业1-2个、特色专业3-5个。建设5门左右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0门校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申报立项新能源汽车技术);建设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筹建3个现代学徒制特色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验收,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

(二)主要举措。

1.加快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湖北省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19大类专业布局,紧贴市场、产业及职业,前瞻性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财经贸易等专业大类发力,推动专业群合理有序发展;力争在旅游、文化艺术、公共管理服务、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等专业大类方面有所突破,适量开辟具有明确方向的潜力专业、新兴专业、紧缺专业,促进专业协调发展。

2.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汇集学院资源,打造一个优势专业群、一个特色专业群;以“一群一品”为载体,将“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与国家骨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统筹推进,打造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骨干专业,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知名度高的省级品牌专业,发展服务支撑地域经济的省级特色专业,引领带动学院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3.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国内外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标准新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专业带头人成长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专业教学团队;推进“互联网+”专业,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4.提高实习实训条件。积极实施实训中心建设规划,构建开放共享型实训中心。建立各专业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数控装调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汽车与装配实训室、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焊接仿真(VR)实训室、喷涂仿真实训室、铝车身修复实训室、底盘检测实训室(四轮定位仪)、新能源汽车仿真实训中心、发动机电控模块实训部分配套系统等12大实训项目建设,促进实践教学条件提档升级。

二、产教融合推进工程

(一)预期目标。

每个院系建有与本专业群相关的经济实体;自主进程课程的技能训练和考核均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位数达到3500个,建有校外实习基地150余家;引进外部资源,多方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园,产教融合初显效果。

(二)主要举措。

1.推进专业实体建设。建立完善配套扶持和激励政策,鼓励院系创新机制、开门办学,自主建设或校企联合共建经济实体。到2020年,每个专业群建成1—3个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创新盈利模式,实体运行稳健,教学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

2.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专业建设。以腾日控股为基础,探索与枣阳市人民政府、湖北精金科技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模具智能制造学院;逐步推进建设混合所有制航空学院、IT学院;以订单培养等为载体,到2020年,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3.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模具制造5个兼具教学和实训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多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申报“湖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等项目,拓展实训中心功能,为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提供支撑。

4.夯实自主进程课程实践平台。积极为自主进程课程教学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设能够满足应届毕业生均有专业顶岗实习工位的校外实习基地。到2020年,所有建成的60门自主进程课程都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教学与考核。

5.实施产教融合园项目建设。采取多元投资建设模式,尽早启动学校产教融合园建设项目,引进汽车零部件加工、汽车维修和服务等企业入驻园区。突出园区生产经营、教育教学、项目孵化、社会服务、人文景观等多项功能,为广大师生全程参与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条件,创设产教融合实战化便利环境。

三、开放办学拓展工程

(一)预期目标。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有实质性贡献;与境外3-5所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个,设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开放办学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二)主要举措。

1.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襄阳实施。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襄阳“走出去”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服务“一带一路”企业订单培养具有国际工作能力的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与“走出去”企业联合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员来校留学,或与企业联合在境外设立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外国员工。

2.服务襄阳外包人才培养。依托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和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呼叫中心专业指导委员会,积极寻求合作,培养外包人才,为国家服务外包技能考试提供专业培训,服务襄阳对外开放。

3.引进国(境)外优质资源。围绕专业建设,着力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标准、课程体系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培养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水平,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吸引境外投资,尝试开展跨境联合办学。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与境外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交换、领导互访。探索与泰国西北大学等境外高校建立“2+2”专本连读,畅通2024欧洲杯官方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渠道;加强与德国企业和教育机构合作,开设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探索本土化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四、卓越师资培育工程

(一)预期目标。

“十三五”末,学院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35%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0%以上,核心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建设一个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一个“名师工作室”,培养1-2名省级教学名师;建设兼职教师人才库,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逐步达到50%。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主要举措。

1.打造师德建设高地。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精神,健全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建立教师师德档案,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开展常态化“师德建设月”、“师德大讲堂”等活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实施教授培育计划。将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作为战略任务,制定教授培养中长远计划,建立完善的教授培养体系。通过内培外引,力争新增教授10名,内部培养一个教授学院不少于8万元经费支持。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及社会影响力。

3.建设学院“三双”教师梯队。制定校本“双师型”教师考核认定标准,落实教师下企业制度,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打造“双师型”主力军阵容;强化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校级名师及拔尖青年教师等的培养力度,要求既具备“双师素质”、又具备一定科研与创新双重能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梯队,形成骨干中坚力量;引培2-3名在国内省内具有高水平、高知名度的“双高型”拔尖人才,引领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学院声誉。

4.落实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跟岗访学,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能力;积极选拔教师参加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

5.完善教师“四级晋升”机制。科学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严格和规范“学生喜爱的老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 校本四级进阶提升的选拔考核制度与标准体系,打破论资排辈,体现公平竞争,营造让有为的教师上位、让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教师发展生态,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比学赶超”、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

五、快乐校园建设工程

(一)预期目标。

快乐校园有效“滋润职业”,师生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校园和谐文明平安有序,师生充满安全感;学校有着家一样的温馨,师生备受关怀,充满归属感;教职工收入基本接近襄阳高校水平,充满获得感;学院成为师生共同“精神家园”,师生员工有尊严,充满自豪感;环境包容开放,制度公平公正,大家有共同愿景、出彩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充满成就感。大学生社团活跃,志愿者活动踊跃;院(系、部)文体团队健全,师生共同参与文体活动成为常态。学院“乐教、乐学、乐业” 局面形成,“敬业、兼修、致用、实干”蔚然成风。

(二)主要举措。

1.深化教育是服务理念,让服务成就快乐。加快推进学院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建立人性化的制度,强化部门服务职能,营造处室围绕院(系、部)转、领导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全员围绕质量转、办学围绕社会需求转的生动局面。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强化学生资助、学生心理咨询等组织职能。让干部职工在“工作即是服务”中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让学生在享受家庭般温暖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建设魅力汽院,打造人文乐园。建设汽车文化、山水特色的魅力校园,构建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人文生态环境,增强大学氛围。加强校园规划,做好绿化美化,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激发师生爱校热情,陶冶师生情操;利用空间巧妙构思布局,让雕塑、展馆、体验馆、标语、画廊、亭台以及草坪和花木等成为温馨的育人载体;组织师生参与校园楼宇、道路、场地、山水等景点的命名,使每个名称“有故事”,提升文化内涵,增强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让师生乐在其中。

3.拓展师生共融时空,提高活动的快乐感。建立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干群师生“打成一片”的快乐活动机制,办好学院大型文体盛会。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节假日活动、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求真求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助人为乐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形成年年有目标、月月有主题、班班有特色、室室有风采的校园活动新风尚。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学生人生规划设计等活动,使学生就业有底气,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快乐底色”。

4.构建快乐课堂,营造乐教乐学新境界。提倡师生教学相长、良师益友、师生平等、角色互换,建立快乐的“现代新型师徒关系”,让教师体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寓教于乐,构建“快乐课堂”,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灵起来”、“笑起来”;推进自主进程课程教学出精品,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打造“让学生记得一辈子”的精致课堂、名师课堂,增强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向往与留恋,留下对母校的美好记忆。

5. 倡导快乐工作,塑造职工快乐习惯。高度认识快乐工作对学院发展的深远意义,树立快乐工作理念,倡导“快乐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让“学会快乐工作”成为一种追求。充分发挥各类创建活动的载体作用,有针对性促进教职工养成爱读书、爱运动、爱整洁、会爱好等快乐习惯,提高教职工人生品位和生活质量,进而在育人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作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畅通师生诉求渠道,积极传播正能量,塑造教师阳光快乐心态,以造就阳光教师培养阳光学生。

六、双创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一)预期目标。

构建“三纵三横”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取得一定成果;成立创业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形成 60人以上规模的实战型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大学生创业园建成省级示范基地,力争入驻企业达到50家以上;学生自主创业率达到3%,创业成功率达到7%,与汽车等专业相关的创新式创业项目争取达到创业总数的5%以上。至2020年,学院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业实战、企业孵化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主要举措。

1.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建设一支与创新创业相适应、专兼职结合、创新意识强、创业干劲足的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聘请知名技术专家、资深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优秀校友以及校内双创杰出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配齐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明确全体教师双创教育责任,建立教师双创教育培训制度,将双创教育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构建意识类、能力类、实践类“三纵”,专门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专创融合课程群“三横”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创新创业公共课普及、必修课强化、专修课专攻、与专业课融合拓展,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十三五”末,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师生全普及、专业全融合、创新创业过程全覆盖,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知晓率100%,创新创业意愿率达65%以上。

3.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办襄阳汽院创业学院,成立大学生双创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平台。加强与襄阳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创客”中心等机构的合作,拓展创业渠道。积极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专题大赛,力争取得优异成果。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通过保留学(课程)籍,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休学创业。

4.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积极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优质资源投入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七、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一)预期目标。

至2020年,将学院打造成为区域汽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襄阳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地、襄阳技能人才培训高地、襄阳终身教育高地;指导全市社区教育全省领先。“十三五”力争实现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100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200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500万元,非学历培训到款额2000万元;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保持在8000人以上,开展各类社会培训的人次绝对数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1.2倍以上。

(二)主要举措。

1.服务国家战略襄阳实施。对准中国制造2025襄阳行动、襄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襄阳“1+6+X”工业体系等,制定学校服务对接方案,主动与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与技术攻关,订单式培养人才,建立现代学徒制特色学院,开展校企职工双向互培,为推动地方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积累支撑,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2.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岗位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量竞争机制、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评估机制等。鼓励教师开展区域企业技术攻关、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科技创新信息对接平台。配备专门人员统筹指导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从学院和教师两个层面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以此打造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3.加强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建设。将上级授予的襄阳市退役士兵定点培训机构(湖北省示范机构)、襄阳市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定点机构、襄阳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襄阳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培训资质做成叫的响的品牌,并积极拓展服务新领域;利用好“襄阳开放大学”平台,在构建襄阳市终身教育体系方面自觉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各类教育纵向沟通、横向衔接;积极参与职业资格标准研制工作,开发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襄阳在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制定领域的话语权。

4.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建设。论证设置襄阳汽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校企共建汽车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个,校企合作职工培训中心4—6个;力争将《襄阳汽车职业技术院学报》配置CN/ISSN刊号,提升学术影响力;建立院系二级科研运行机制,健全专业科研团队,完善应用科研工作网络。

5.推进集团化办学。以第二职教联盟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等为基础,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在专业引领中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发挥辐射作用。深入推进“五年一贯制”、“3+2”分段式为主要形式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区域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服务精准扶贫,对口支援枣阳职教中心、谷城中职校和南漳中职校,加强办学指导与服务,让受援地区家庭“一人上学,一家致富,一生受益”。

八、汽车文化校园建设工程

(一)预期目标。

校园“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数字校园建设达到规范标准,信息化平台有力支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文化设施完善,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区域汽车文化高地和聚集区,成为襄阳汽车文化中心之一。书香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绿化校园、生态校园、节约型校园、平安校园等创建工作成果丰硕,取得省级以上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获省级文明单位。

(二)主要举措。

1.凝练具有汽车文化特质的学校核心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精心打造具有汽车文化特质的现代高职核心文化,形成学院独特的文化标识。丰富和深化“驾驭现在、驰骋未来”校训、“敬业、兼修、致用、实干”校风、“精耕汽车、深融产教、滋润职业、鼎力社会”办学特色等核心文化内涵;将汽车的产业文化、品牌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求精、臻于至善、匠心质造的企业精神,“坚韧、执着、专注、极致”的工匠精神,融入学院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汽车文化特质的学院文化品牌,增强广大师生对学院核心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以先进文化引领学院可持续发展。

2.实施校园“二期工程”建设。秉承“汽车文化”校园建设理念,实施学生二期公寓、一号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产教融合园、校园汽车文化长廊、新能源汽车学术研究实验中心、新能源汽车展示馆等项目建设。抢抓尹集建设教育园区机遇,积极寻求市政府支持,争取将上述项目纳入职教园建设规划,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校园建设步伐。实行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与基础设施工程同步建设,力争校园绿化率达35%以上。

3.打造襄阳汽车文化高地。通过学院汽车文化载体,丰富汽车文化内涵,高品位打造校园汽车文化景观景点。争取政府支持或社会资本,建设汽车文化主题公园,积极策划“大学生梦想方程式大赛”训练基地、汽车车展、赛车体验等项目,将学院打造成襄阳汽车文化高地、汽车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区。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感,积极传承襄阳历史文化,弘扬襄阳汽车文化,助力“文化襄阳”建设,为提升襄阳城市品牌做贡献。

4.举办开放性校园汽车文化活动。落实高校“一校一品”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实施校内“一院(系、部)一品”文化精品建设行动。探索牵头定期举办襄阳大学生汽车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赛车表演赛、襄阳大学生汽车文化论坛等大型节会;冠名举办襄阳汽院汽车模特邀请赛、汽车文化知识竞赛、汽车营销广告设计大赛等文化活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传播汽车文化,扩大汽车文化校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5.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行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实施学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速校园骨干网、云计算中心、云应用系统、校园智慧一卡通及统一的门户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类数据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办学全方位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准的学院网站,成为展示学院文化软实力和办学形象的重要窗口。

九、从严治党保证工程

(一)预期目标。

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理念。成为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先进模范,在学院改革发展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先进模范,在“三全育人”中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先进模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到位,党风引领校风,学校风清气正。

(二)主要举措。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党委在学院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提高党委统领全局与驾驭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和改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强化课堂教学纪律,严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扛起立德树人主体责任,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回答好“两个关键问题”,完成好“四个服务”。

2.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一切为了广大师生员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师生等长效机制建设,尊重基层师生在改革发展中的首创精神,自觉接受党内外民主监督,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3.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联系实际持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以治“懒”增干劲、治“庸”求作为、治“推”强责任、治“慢”提效率、治“浮”促实干,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高职创新发展行动、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不竭动力。

4.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内民主和党务公开。落实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激发党总支、党支部活力,规范“三会一课”,注重在优秀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五强示范党支部”、“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等创先争优工作为载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样化选聘并举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干部教育培养体系,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强化干部学习培训和岗位锻炼。建立针对不同类型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学院重点工作推进成效与干部业绩考核挂钩,完善考核结果反馈与奖惩激励机制。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行党员干部问责制。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党风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用严明的党纪党规管住全体党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院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第五部分 实施与保障

本规划与学院各专项规划、院(系、部)规划构成学院规划体系,是学院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各部门和直属单位要围绕规划所定的各项目标和措施,结合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细化和落实。

一、健全实施机制,保障规划有效落实。成立学院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谁监督、谁执行、谁负责、谁考核、谁评估、谁来促进改善。遵循规划任务逐级细化、而不是分头落实原则,坚持一项重大改革、一大创新发展工程建立一个实施专班。根据总目标,制定二级目标、三级目标,逐级分解,层层落实。

二、强化执行监督,实施动态监控调整。明确有关部门履行规划执行监控职责,强化规划实施过程管理。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抓手,督促规划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部门年度工作计划、部门月工作安排有效衔接和融合,确保规划落地。保证学院对规划及其实施进行动态调控,通过实时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提高规划实施水平,以保障各项规划任务实施到位。

三、加强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以规划目标和任务为依据的预算分配机制,使预算分配方案保证发展规划目标如期完成,各类资源配置必须统筹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财力和物质资源,优先保障规划项目的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绩效考核评价,依据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质量,合理确定资源配置;对没有执行规划的要及时收回资金,防止挪作他用。

四、明确主体责任,严格目标责任制。不断改进和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在规划执行监控基础上加强规划执行力评估;严格目标责任制,各部门每年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年终总结报告。组织人事部门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定期组织规划执行专题会,各相关部门向学院述职,围绕发展规划所定目标和措施,结合本部门实际,汇报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经费保障,提升后勤服务能力。经费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学院二期建设主要由政府或社会资金支持,学院事业收入不再用于投入基本建设。学院每年用于教学建设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不少于300万元。保证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奖励性工资足额发放。基建工程款及银行贷款通过政府支持或土地置换化解。全面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六、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积极性。完善相关激励制度和奖励办法,激发规划执行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出色完成规划要求、规划目标的部门或执行主体进行奖励,动员师生员工为完成规划目标而努力。